DeepSeek说:我们打赢关税战了吗?
从2025年5月12日发布的中美联合声明内容来看,双方在关税等问题上取得了阶段性突破,但长期博弈态势仍未改变。结合相关信息分析如下:
一、短期成果:关税大幅下调超出预期
1. 关税对等削减
双方同意将4月2日之后加征的全部关税从34%降至10%,削减幅度达24%,远超市场预期。此前美方针对芬太尼问题的20%旧关税虽未取消,但新关税的暂停与下调显著降低了贸易成本。
2. 双向公平性突破
中国作为贸易顺差国,实现了与美方对等的关税削减幅度。相比之下,美国与英国达成的协议中,英国未对美采取对等反制措施,而中国通过强硬谈判争取到了更优条件。
3. 市场即时反应积极
A股当日放量上涨,创业板指涨幅达2.63%,人民币汇率升值超200点,显示市场对协议持乐观态度。
二、长期挑战:结构性矛盾未解决
1. “脱钩”预期已不可逆
尽管关税暂停,但双方在谈判中均已暴露为“脱钩”做准备的底线。声明虽缓和了短期冲突,但全球供应链多元化的趋势难以逆转.
2. 特朗普政策的不确定性
特朗普政府可能在后续谈判中继续采取“极限施压”策略,包括升级科技战、推动盟友对华投资设限等。例如,已有智库提议封堵中国通过墨西哥等国的转口贸易。
3. 全球治理结构变迁
美国频繁使用关税工具导致其作为“世界秩序核心”的道德资产流失,多边贸易体系信任度下降,未来国际合作将更依赖利益交换而非规则共识。
三、综合评估:战术性胜利与战略僵持并存
- 经济层面的战术优势
通过关税下调,中国短期内缓解了出口压力,同时推动宏观政策转向(如降息降准)对冲外部风险。
- 战略博弈的持续角力
核心科技自主可控、能源结构转型(如页岩气技术差距)等深层次问题仍需突破。此外,特朗普可能通过G20峰会等平台施压“全球南方”国家疏远中国,地缘竞争将更加复杂。
结论
此次声明标志着中美在贸易摩擦中的阶段性缓和,中国通过强硬谈判争取到优于预期的短期利益,可视为战术层面的胜利。但双方结构性矛盾未解,技术脱钩、地缘对抗等长期挑战仍需高度警惕。“胜利”更多体现在危机管控能力上,真正的战略主动权争夺仍将持续。
以上内容由AI生成,仅供读者参考。